Sprint 也需要检视?海通证券软开中心冲刺回顾深度实践

首页    自主发展    Sprint 也需要检视?海通证券软开中心冲刺回顾深度实践

Sprint 也需要检视?海通证券软开中心冲刺回顾深度实践

夏勇杰 DevOps时代

为什么要开冲刺回顾会议?

苏格拉底说过,“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”。同理,冲刺也需要检视。回顾在冲刺中我们做了什么?经历了什么困难和挑战?达成了什么成果?哪些可以分享给别人?哪些可以做地更高效?也许这些问题我们都问过自己,冲刺回顾会议就是希望集合大家的智慧,达到如下目的:

01 自我赋能

业务人员因为需求不能按时上线,抱怨和怀疑开发团队,“这么简单的功能为什么要做这么长花时间”;线上故障十万火急,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,千头万绪就是理不出思路,解决了这里,那里又出问题……时间长了,团队士气低落,对自己也不满意。通过回顾优势,团队成员露出了难得的笑容,找回了自信,团队氛围也轻松了很多。面对业务人员,开发人员也更加有理有据;面对线上问题,也更加沉着冷静。短暂有规律的回顾就像车辆定期保养一样,让团队得到修整,自我赋能,工作更有动力。

02 群策群力

当我们发现团队成员没有主动性的时候,应该怎么引导?当团队成员提出需求的时候,我们有没有真正听懂并设身处地考虑过对方正在面临的问题?这个时候,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回顾、引导和提问,放大每个人积极主动的一面,更多了解团队成员的真实诉求,增进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合作,群策群力,共同探究,互相激发,不断精进,积少成多,最终可以共创出一个个属于团队的自管理方案。

03 持续改进

有团队因为需求梳理的问题而头痛;项目经理一个人做需求梳理怎么也忙不过来;专门拉着团队开需求梳理会成本又太高;让开发人员自己阅读和理解需求,他们又经常沉溺于开发不可自拔,会忽略需求理解和沟通,……有团队成员提议,给每个团队成员每个冲刺建一个JIRA任务,留出固定的需求梳理时间。

经过尝试,发现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团队的需求梳理问题。而且这个方法后来又被其他兄弟团队借鉴,解决了团队的需求梳理问题。看似一个很小的改变,持续地做,积沙成丘,对于团队整体效能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。

回顾可以帮助团队跳出线性开发的死循环,及时了解团队痛点难点,充分利用每个开发人员的智慧,帮助团队摆脱低效的工作状态,突破限制,达成十倍甚至百倍的效能提升。真正释放团队潜能。

如何开好冲刺回顾会议?

如何开好冲刺回顾会议?敏捷组长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:一开始,对照流程,主持会议,能达成目标即可;下一步,打磨会议的各个环节,通过自己的实操和敏捷教练的反馈,不断优化回顾会议的体验;最后,熟练掌握引导技能,根据团队和组织的现状,设计回顾会议的流程,赋能团队。

简单地说,回顾会议分为三个部分,对应着三个简单的问题:

  1. 优势:我们什么地方做得不错?
  2. 待改进项:我们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?
  3. 行动项:下一步我们具体怎么做?
详细的议程和注意事项可以参考以下表格:

难关

有的团队会因为回顾会议的质量不高或者是无法达成会议的目标,而敷衍回顾或者放弃回顾。这其实是团队需要克服的一些难关,不同的会议主持人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,建议多和团队沟通,获得反馈,提升回顾会议的效果。常见的情况总结如下:
情况一:回顾会议上,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写的怎么办?
出现这种情况,有的主持人会很难受。其实,主持人放轻松,适当增加一些鼓励性语言即可。例如:

大家思路可以开阔一些,和开发相关的都可以分享;

上一轮冲刺中,你觉得值得点赞或者感谢的人和事都可以分享;

大家可以尽可能多的写,每个人至少1条,但是,不止于1条,多多益善;

大家可以只写几个关键字,自己看得懂就可以,等会我们可以展开分享;

我们这个团队做得好的地方有很多,例如,……,请大家仔细想一想,分享一下;

我们希望通过回顾,让我们的团队变得更加卓越,我们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呢?;

大家写不出来也没有关系,可以直接讲出来,我会帮大家做记录……

让大家写优势和待改进项的时候,主持人要限定一个时间,通常是3分钟。在压力与安全之间做到平衡,要让团队成员既感受到一些正向的压力,又要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分享是安全和轻松的,不会受到指责。3分钟时间到了,大家最糟糕也不过什么都没写或者写得很敷衍,遇到这种情况,主持人可以真诚地邀请团队成员分享,帮忙记录,多问“还有么”和适当地扩展。这个时候,总会发现团队成员有很多话要讲,很多观点要分享。

情况二:回顾会议开得很热闹,但是,没有形成任何行动项。

团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,对于解决方案的讨论比较发散,敏捷组长和团队成员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;对于个别问题进入了反复讨论的状态,来来回回就是无法形成结论。出现这样的情况,有可能是团队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原因,也有可能是团队不知道如何形成落地方案。对于后一种情况,会议主持人可以通过提问,引导团队给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,哪怕解决方案有点粗糙也没有关系,例如:
对于这个问题,在下一个冲刺里,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?
要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分几步走?对于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做得第一步是什么?
谁愿意来认领这个任务?或者谁愿意来调研一下这个问题?
我们如何才能把这个解决方案变得可落地一些?
我们如何才能保证这个解决方案得到执行?由谁来牵头?
如何保证这个行为规范得到落实?……
除此之外,团队也要为新的行动项估计工作量,保证团队成员有时间处理这些新任务,而不是把新任务作为额外的工作压给团队成员,否则,就更没有人愿意为解决方案出谋划策了。

总结

开发的路上,我们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需求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,依靠着我们的惯性,设计、实现和交付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为不断重复的问题而烦恼,这个时候蓦然回首做个回顾,换个思路,可能发现那种简单高效的开发状态其实就在“灯火阑珊处”。

2020年8月25日 13:55
浏览量:0
收藏